在中唐诗坛的璀璨星空中,常建与赵嘏这两位诗人的一段轶事,不仅成为文坛佳话,更凝练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——"抛砖引玉"。这个看似简单的四字成语,背后却蕴含着唐代文人交往的智慧、诗歌创作的互动艺术,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谦逊美德。当我们穿越时空,还原这场发生在苏州灵岩寺的"诗歌接力",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学社会学意义远比成语本身更为丰富。
一、诗人相遇:常建与赵嘏的诗坛地位
常建(生卒年不详),开元十五年(727年)进士,与王昌龄同榜,其诗以清幽淡远著称,尤以山水田园诗见长,《题破山寺后禅院》中"曲径通幽处,禅房花木深"为千古名句。赵嘏(约806年前后在世),字承祐,山阳(今江苏淮安)人,会昌四年(844年)进士,以《长安秋望》中"残星几点雁横塞,长笛一声人倚楼"闻名,人称"赵倚楼"。两位都是中唐时期颇具影响力的诗人,但就当时声誉而言,赵嘏的诗名似乎更胜一筹。
据唐代孟棨《本事诗》记载,常建对赵嘏的诗才"心慕之",这种文人间的倾慕并非简单的嫉妒,而是对更高艺术境界的真诚向往。在唐代,诗人之间相互欣赏、切磋诗艺是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,李白与杜甫、白居易与元稹等都有深厚的诗友情谊。常建对赵嘏的仰慕,正是这种健康诗坛生态的体现。
展开剩余75%二、灵岩寺雅事:一场精心设计的诗歌接力
故事发生在苏州灵岩寺——这座始建于东晋的著名佛教圣地,以"秀绝冠江南"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。据记载,当常建得知赵嘏将游灵岩寺时,他采取了一个巧妙的做法:先于寺中显眼墙壁题诗两句,有意只写开头部分,留下创作空间。
这种做法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"行为艺术"之一。常建并非随意题诗,而是精心选择了一处"显眼墙壁",确保赵嘏能够注意到;他故意只写开头两句,如同下棋时故意留出妙着,等待对方回应。这种互动方式体现了唐代文人交往中特有的含蓄与智慧。
不久后,赵嘏游至灵岩寺,见到墙上那首未完成的诗作。面对这种半成品的"诗歌邀请函",赵嘏展现了一位优秀诗人应有的创作敏感与艺术责任感——他不仅没有视而不见,反而"借笔砚补上结尾两句"。更为重要的是,据后世评价,赵嘏续写的诗句确实"比常建写得好",完成了这场诗歌接力的精彩收尾。
三、成语诞生:"抛砖引玉"的文学社会学意义
事后,人们将常建的这种做法称为"抛砖引玉"。从字面看,"抛砖"指抛出自己的砖头(常建所作开头两句),"引玉"指引来他人的美玉(赵嘏所续佳句)。这个成语最初是对这一具体事件的描述,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谦辞,表示自己先发表粗浅意见或作品,目的是引出他人更好的见解或创作。
值得注意的是,"抛砖引玉"的原始语境与当代使用存在微妙差异。在常建赵嘏的故事中,常建并非真的认为自己的诗句是"砖"(粗劣之物),而是通过精心设计,激发赵嘏创作出更出色的作品。这种互动体现了唐代文人之间相互尊重、彼此激发的健康创作生态。常建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高级的文学社交技巧,既表达了对赵嘏诗才的敬佩,又创造了一次艺术合作的机会。
从文学社会学角度看,这一事件反映了唐代诗歌创作中的几个重要特征:
诗歌创作的公共性:墙壁题诗是唐代文人常见的交流方式,诗歌不仅是个人表达,也是公共艺术。 文人交往的含蓄性:常建不直接请求赵嘏作诗,而是通过巧妙设计激发其创作欲望。 艺术互动的良性循环:优秀诗人之间通过相互激发,共同提升创作水平。四、文化传承:谦逊美德与创作智慧
"抛砖引玉"作为成语流传至今,其核心价值已超越了具体事件本身,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谦逊与智慧的象征。在当代语境中,这个成语常被用于以下场景:
学术会议上,资深学者以简短发言引出年轻学者的精彩观点; 文学座谈会上,主持人以普通见解引导参与者深入讨论; 日常交流中,以简单观点开启更有价值的对话。值得注意的是,真正的"抛砖引玉"需要三个要素:
真诚的谦逊态度:如常建对赵嘏诗才的真心欣赏; 精心的设计安排:如同常建选择灵岩寺显眼处题诗; 对他人的信任与尊重:相信对方能够创作出更出色的作品。当代社会中,这种创作智慧与交往艺术依然具有重要价值。在学术研究中,资深学者常常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青年学者创新;在企业管理中,领导者通过分享初步想法激发团队智慧;在日常生活中,真诚的倾听与适度的自我表露往往能带来更有价值的交流。
结语:灵岩寺的诗意回响
千年之后,当我们回望常建与赵嘏在灵岩寺的这场诗歌互动,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艺术魅力与人文精神。常建以"抛砖"之姿展现的不仅是创作技巧,更是一种对更高艺术境界的真诚向往;赵嘏以"引玉"之作证明的不仅是诗才卓越,更是一种对文学互动的积极回应。他们共同演绎的这场唐诗雅集,超越了简单的诗句接龙,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谦逊、智慧与艺术合作的永恒象征。
"抛砖引玉"这一成语提醒我们:真正的文化创造往往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,而是通过真诚的互动与相互激发实现的集体智慧结晶。在当代社会,我们或许不再需要在墙壁上题诗,但常建与赵嘏那种通过巧妙方式激发他人潜能、共同创造更美好作品的智慧,依然是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。正如灵岩寺的钟声穿越千年依然清晰可闻,这种诗意的交往艺术,也将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持续回响。
发布于:浙江省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