报道显示,该股份行的考核调整方案显示,存款营收项目被细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:管户类存款营收细分为活期、其他保证金、其他定期存款等子项;管户类存款存量与增量营收分开考核;交易类存款营收单独列出。
在存款规模维度上,考核同样精细化:管户存款月日均净增、管户活期存款月日均净增、管户中短期存款月日均净增、管户长期存款月日均净增均成为独立考核项。
“行里重视哪个指标时,当月对应的指标在考核项中占比就会上升。今年以来,低成本存款的考核比例明显提升。”该行某重点区域分行零售业务人士道出了考核机制的核心逻辑。
薪酬结构同步调整:存款规模净增奖励弱化,而活期存款增量营收贡献奖励提高。
一减一增之间,透露出银行战略重心的转移。
02
考核调整背后,映射的是银行业不得不面对的冰冷数据现实。
截至2024年末,招商银行以21.54%的零售活期存款占比遥遥领先,其他股份行均未突破10%的天花板:平安银行9.97%、民生银行9.16%、兴业银行7.89%、中信银行7.5%、浦发银行7.93%、光大银行7.46%、华夏银行6.96%、浙商银行仅为3.38%。
同时,定期化趋势在2025年持续加深。央行数据显示,今年前6个月住户定期存款余额一路攀升:1月113.9万亿、2月116.42万亿、3月118.45万亿、4月118.78万亿、5月119.34万亿、6月119.75万亿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住户定期存款占比的变化。从1月的72.17%攀升至5月历史新高74.29%,6月虽回落至73.41%,但仍比2024年末高出0.87个百分点。比如,平安银行一季度定期存款占比已高达66.61%;兴业银行一季度活期存款余额较去年末下降4.13%,而定期存款则上升7.33%。
活期存款增长乏力成为全行业困境。
存款结构的问题直接冲击银行的净息差和盈利能力,迫使银行打响负债成本攻坚战,压降付息成本成为银行财报中的高频词。
多家银行在一季报中披露了付息率管控成果:平安银行一季度吸收存款平均付息率1.81%,较去年同期下降41个基点;兴业银行存款付息率1.79%,同比下降33个基点。
招商银行表示:“持续抓住利率市场化调整机遇推动存款成本稳步改善,部分抵消资产收益率下降带来的影响。”
民生银行分管零售的副行长张俊潼则在股东大会上透露,其零售活期存款占比达30%,年日均增幅17%,整体付息率实现较大幅度下降。
平安银行明确表态将“加强高成本存款产品管控,促进低成本存款沉淀,持续优化存款结构和成本”。
03
从单纯的AUM规模竞赛转向“质量优先”的新赛道,也透露了竞争规则的转变,背后则承载着客户服务能力、客群精细化运营能力、资产配置能力等综合价值。
上述股份行的考核方案中所提及的“AUM净增规模贡献奖励获得提升,特别将保险金信托对零售AUM的贡献度加大计入”的这一细微调整,也揭示了银行对优质资产的渴求。
当前,AUM战场格局已较为分明。股份行中,招商银行以15.57万亿元的零售AUM保持绝对领先地位;中信银行(4.84万亿)、平安银行(4.25万亿)、民生银行(3.07万亿)组成第二梯队。
与此同时,各家银行的发展路径也各具特色。比如,平安银行依托集团“综合金融+医疗养老”生态优势;中信银行坚持“零售第一战略”,一季度AUM增量创六年新高,截至一季度末,中信银行零售管理资产余额(含市值)达4.84万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3.27%;民生银行则深耕私银客户,私银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7.05%。
当“活期存款”和“高质量AUM”成为新战场,银行零售业务的未来,正从考核表上的数字变化开始。
进一步来看,零售业务考核指标的调整只是表象,背后则是银行在利率市场化、客户行为变迁、数字经济浪潮下的全面战略转型。
从“规模导向”到“质量导向”,零售业务的价值链和竞争力评估体系已然重构。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